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学硕理论组) 采风与学习纪实
文章来源:音乐学院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5日   浏览人数:   分享到:


                                                                                                     01

活动策划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采风与学习活动是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学院“走出去”系列活动的延续,目的是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赵玉卿教授为此次采风与学习活动撰写了详细且合理的策划书,策划书细致的介绍了此次采风与学习活动的目的、内容、活动路线、时间规划、参与人员、经费及差旅、职责与分工等内容,赵玉卿教授将此次采风与学习活动分为:

1、考古遗址篇: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

2、人文精神篇:越剧博物馆、鲁迅纪念馆。

3、民族民间篇:畲族博物馆、畲族彩带、畲语畲歌、婚嫁仪式传承。

这三个板块包含着不同的内涵,使得此次采风与学习活动层次丰富、意蕴深厚。另外,策划书还附有“景宁民歌选”以及赵玉卿教授亲自拍摄的表现畲族民俗、鼓吹音乐、民间舞蹈的珍贵照片,让同学们提前了解了采风目的地的文化背景知识,真正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02

行前动员教育

      


         20201116日下午4时许,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学硕理论组)采风与学习行前动员教育会于外语楼417举行。与会人员有音乐学院赵玉卿教授、徐文正教授、科研秘书潘耘老师以及音乐学院学硕及部分专硕(理论方向)的研究生。

         会议伊始,赵玉卿教授首先对此次行程中的注意事项作了简要说明。第一,行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开开心心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同学之间要相互照料,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尽量不要单独行动。第二,要在此次文化交流与采风活动中有所收获,在采风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自信,拓展研究思路。并希望同学们在采风过程中要即时记录,将田野工作素材转化为研究、创作素材,撰写采风报告。

而后,赵玉卿教授对此次文化交流与采风活动的行程规划及重点内容进行了介绍:

         第一天:温州-嵊州,参观越剧博物馆,下午驱车至余姚,参观河姆渡遗址,宿绍兴。越剧: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也称绍兴戏,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第二天:参观鲁迅纪念馆,下午驱车前往杭州,参观良渚文化遗址,宿景宁。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20197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天:驱车前往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村寨,深入村寨看表演、听民歌、观民俗,下午返校。畲族山歌: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诉衷肠。

         为了更好地进行田野工作,会上还对采风团队进行了分工。1、拍摄组,主要负责采风过程中照片拍摄,记录相关图片素材,由宋佳玮、姜文同学负责。2、录像组,主要负责采风过程中的录像工作,记录相关音视频资料等,由卢毅、钟海敏同学负责。3、文字组,主要负责采风过程中的文字记录工作,以文字形式记录采风过程,由周永泽、汤金燕同学负责。

         最后,赵玉卿教授回答了同学们对此次采风活动的疑问,并暖心提醒大家带好身份证、雨伞、衣物及口罩等防疫物资。徐文正老师在总结时再次强调了安全问题,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的前提是纪律,如有特殊情况要向老师说明缘由。

         下午五点三十分钟,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学硕理论组)采风与学习动员教育会圆满结束。

 

03

采风与学习

 

第一天:越剧博物馆、河姆渡遗址

         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20201118日上午830分,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与采风团从北校区准时出发。

         下午1时,采风团队到达此行第一站,嵊州越剧博物馆。在赵玉卿教授、徐文正教授、潘耘老师、李菲菲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有序步入馆内,品味越剧特有的艺韵情怀,同学们零距离接触到了越剧详细的史料、珍贵的乐器、丰富的照片以及动情的乐曲。老师们在旁适时指点,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并和同学们在一起热情的讨论,同学们学习到了许多在象牙塔内难以学习到的知识



24E68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越剧的根脉是田头歌唱,由嵊州民间的山歌小调宣卷佛曲有机结合而成。1863年前后,甘霖镇马塘村金其炳等部分农民,利用[四合宫调]和田头歌唱积累的经验,沿门挨户去卖唱以求施舍,这便是越剧前身的初级阶段沿门唱书,由于其演唱形式简单易学,且能解决实际困难,在嵊州及其周边地区迅速流行起来。1897年春节,嵊州唱书艺人金芝堂等人进入余杭县茶馆表演,因为表演时演唱者围着舞台上的小桌子演唱,便得名走台书1889年,金芝堂等人改进唱腔,吸收地方戏曲精华,创造了[嘎令调],为以后越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06227,嵊州唱书艺人李世全等人邀请了一大批民间艺人,在东王村香火堂搭台组织了一场较为正式的演出,早期越剧小歌班就此诞生,这一天也成为了越剧的生日。而后越剧又经历了绍兴文戏女子越剧等阶段,并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进行改良、改革,最终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享誉海内外。

越剧各时期的经典剧

 

         下午330分,采风团队一行抵达河姆渡遗址。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300余件文物精品为依托,配以模型、木雕、灯箱、蜡像、照片等展示了7000年前先民生产生活的内容和精神面貌,体现出先民的勤劳和聪明睿智。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分布三个主题

 

1、日出而作

         这一展厅主要展现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展示了河姆渡先民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同时还展出了大量的农业手工业用具,如:骨耜、骨耒、木杵、石磨盘等。最重要的是出土了距今7000年之久的人工培育水稻,充分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湖畔人家

         这一展厅主要展现了河姆渡先民的居址以及家庭生活场景。各类出土文物及影像资料展示了,河姆渡先民的房屋常坐落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居住在用木桩、横梁和地板等搭建的干栏式房屋里。过着饭稻羹鱼、舟楫穿梭、炼泥制陶、纺线织布的充实生活。

3、心灵之声

         这一展厅则主要展现河姆渡先民的信仰及文化艺术生活。这其中最吸引同学们目光的便是距今7000年之久的陶埙骨哨。相传,在新时期时代人们常在石头上穿孔系绳,制成名为石流星的狩猎工具。这种狩猎工具在高速运动中与气流相互作用发出哨音,好奇的人们把它拿来吹,就这样,这种狩猎工具就慢慢的演变成了


 


(陶埙)


 


(河姆渡骨哨)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出口左转100米,我们在赵玉卿老师和徐文正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根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的木桩,木桩风吹日晒,多已腐朽不堪。但在7000年前,这些木桩是河姆渡先民一凿一锤亲手打下,它们是华夏儿女勤劳勇敢的见证者,虽然已经腐朽,但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新生。

         今天的采风与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体验了千年遗址带来的心灵洗礼,极大的扩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研究的热情。

 

第二天:鲁迅纪念馆、良渚世界文化遗址

        19日上午8时,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与采风团开启了第二天的采风之旅。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浙江绍兴的鲁迅纪念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内藏有大量鲁迅生前使用的实物、手稿、信件等珍贵的史料。同学们在纪念馆内了解到了鲁迅在青年时期便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运动的伟大事迹。学习到了鲁迅立志改变国民精神,用笔作为武器,与旧文化、旧思想展开斗争,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思想,生动再现了鲁迅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同学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课。此外,在纪念馆二楼,同学们浏览了鲁迅一生的重要作品及手稿等,很多有心的同学拿出手机、纸笔记录摘抄鲁迅著作中的经典段落。这些伟大的作品给予了在场每一位同学以强烈的感染力和人文关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也正是此次学习与采风活动中同学们最大的收获。

         上午9时,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浏览了鲁迅幼时的居所,这些古建筑在绍兴已经矗立百年之久了,这些古建筑站立的时间坐标是当下,但它也让我们望见了过去,将厚重历史中萃取出来的温柔和爱赠与今天的年轻人。

 

(三味书屋)

 

(百草园)

         下午130分,学习与采风团抵达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姚区瓶窑镇。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持续发展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期时代晚期的遗址。良渚古城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环太湖地区的早期的国家权力与信仰中心。它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真正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的国家。20197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文化遗产。同学们在当地导游的讲解中学习到了良渚遗址的的历史沿革、发掘过程及历史意义,扩充了自身的知识面。在了解到良渚文化悠久的历史及遗址中大型水利工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折服了,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有研究生同学还说,回去以后要认真研究这段历史,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良渚遗址的秋天却胜似春朝漫山遍野的小菊花肆无忌惮的盛放,大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剁剁稻茬暗示秋收的喜悦,野鸽在稻田捡拾土地的馈赠,游览车上调皮孩子的叫喊声划破天际,野鸽四散奔逃。江南的秋天不像北方那般壮阔,她永远都保留着最后一份矜持与温柔,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放缓脚步,尽情享受这难得的静谧时光。

同学们在有序游览完良渚遗址后,便驱车前往此次学习与采风的最后一站:景宁畲族自治县。

8点,学习与采风团队到达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叶馆长、柳副馆长及文化馆郑老师对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与采风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列欢迎并盛情接待。

叶馆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的下设机构、文化特色以及近年来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重点和取得的成绩,最后对明天的采风行程作简要的介绍与安排。

赵玉卿教授首先对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并向叶馆长介绍了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历史、学科构成及学科特色,特别介绍了音乐学院近年来在江南音乐文化研究、乐律学、温籍音乐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向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发出真挚邀请,希望双方能在艺术文化领域深入交流。

 

 

第三天:景宁畲族自治县

18日上午9时,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与采风团首先参观了“畲族博物馆”。同学们有序参观学习了畲族博物馆,在博物馆讲解员细致的讲解下,对景宁畲族的人口分布、民居、手工、饮食、宗祠族规、节庆、音乐、舞蹈等背景知识都有了非常细致的了解,对深入景宁民间采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的最早落脚点,全县畲民人口17000人,占总人口的10%1984630日,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人民心灵手巧,织染缝纫样样精通,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出精湛的技艺。在岁时节庆,畲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例如在传统节日三月三(也叫乌饭节)时,畲族男女踏青归来要做乌饭食用,这一天,畲族人民会举办各种庆典,内容包括歌会、祭祀、吃乌饭、传统舞蹈、武术等。三月三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畲族博物馆,有一个板块格外吸引音乐学院师生们的注意,那就是畲族的传统音乐版块。在这一板块中详细介绍了畲歌、畲族鼓吹音乐、畲族舞蹈音乐、畲族史诗等内容。畲歌包括叙事歌、小说歌和山歌。叙事歌反映畲族的斗争历史,歌颂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歌手对族内外历史人物的歌唱;山歌是畲民族中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最有生活情趣的民间诗歌,大部分是临时即兴,随编随唱的心声,寓意深刻比兴动人。鼓吹音乐是畲族村庄内鼓吹班演奏的音乐,鼓吹班一般为28人,曲牌与汉族相同。大吹时由唢呐和打击乐锣、鼓、钹、板等;小吹有唢呐、笛子、京胡、二胡等。落地花”“宫兰花等都是畲族优秀的民族鼓吹乐曲。






 


上午950分,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与采风团在畲族博物馆会议室开了一场景宁温州两地畲族音乐采风与创作交流活动短会

会议结束后,音乐学院采风团一行深入景宁民间,驱车前往景宁畲族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室,进行采风与学习。

上午1030分,采风团一行来到蓝延兰畲族彩带传承馆,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延兰老师,欣赏了畲族传统彩带编织工艺,并采集到了一首有关畲族彩带的山歌。谁持彩练当空舞,七条丝线连哥心。行行丝线牵妹情,一根彩带是我们今后的路…”



 


      上午11时,采风团一行来到景宁畲族自治县蓝仙兰畲语山歌传承馆拜访畲族歌王、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蓝仙兰老师。



 

        蓝仙兰老师先向大家作了自我介绍,随后简要的介绍了畲族山歌的演唱要求。同学们首先欣赏了蓝仙兰老师美妙的歌喉,在场的各位无不屏气凝神,所有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许多同学还拿出录音设备记录这珍贵的瞬间。一曲终毕,满堂喝彩。蓝仙兰老师热情、细心,早早就给老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学唱山歌的歌词。蓝仙兰老师教大家唱了两首畲族山歌。第一首,《迎客歌》:山水悠悠我畲乡(哩喽),畲乡是(哩)个好(喽)地(哩喽)方,又有山林有竹海(哩),(哩喽)村庄面(哩)貌奔(喽)小(哩喽)康。第二首,《节日歌》:又是一年三月三(哩喽),山(哩)歌从早唱(啊)到(哩喽)晚。欢迎客人来景宁(哩喽),惠明茶(哩)歌传(喽)四(哩喽)方

(迎客歌)

       学唱完山歌,老师同学们向蓝仙兰老师请教、讨论了许多有关山歌的问题,例如山歌的调式、衬词、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等。现场的讨论十分热烈,蓝仙兰老师的回答也解开了同学们心中的疑惑。

       赵玉卿教授在第一首山歌中,只运用了1do)、3mi)、5sol)、6la)的四声音阶,而不用商声’2re),是不是在畲族山歌中2re)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用的?

       蓝仙兰老师由于畲族山歌大多为即兴演唱,在传统畲族山歌的演唱中,2re)是加不进的,加进来的味道会不一样。随后蓝仙兰老师唱了一首县文化馆的老师新编的一首山歌,在这首山歌中则见到了2re)的身影。

       徐文正教授在畲族山歌的对唱中,是一人一句的对唱形式,还是每人一段的对唱形式?在对唱时演唱者的旋律是否会变化?

       蓝仙兰老师畲族山歌的对唱一般是女方唱完一首,男方接唱一首。在有些情况下,唱得好的歌手会无休止的唱下去,接唱的速度非常快。在畲族对唱中,是即兴编词,歌词不同,旋律相同。

       宋佳玮同学畲族人们在丧葬仪式中是否会唱丧葬歌曲,对待丧葬,畲族人民是保持何种态度?

       蓝仙兰老师在畲族如果有老人去世,不会大哭大叫,而是用歌词来表达,一般为四句式,畲族人民缅怀先人,用平常心看待丧葬,更多的是安安心心过好当下的生活。

        卢毅同学现在演唱的畲族山歌是否都会记录在案,是否有专门人员进行记录保存?

        蓝仙兰老师现在的畲族山歌都是即兴演唱,并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现场记录,传承的形式是口传心授,在田间劳作时口口相传。

         随后,蓝仙兰老师还给大家演唱了哭嫁歌。蓝老师还热情的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给大家。赵玉卿教授也盛情邀请蓝仙兰老师有机会到温州大学给同学们上课和老师同学们交流。

 

(哭嫁歌)

        下午1时,同学们来到景宁畲族自治州的原生态村落中,观看当地的歌舞表演,体验了景宁畲族的婚嫁民俗。老师和同学们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赤郎和大舅哥接绣球,迎亲队伍出发,女方伴娘拦赤郎,赤郎闯关成功后用手把杉刺折下三枝向路边上抛寓意辟祸祈祥,如若赤郎闯关失败,脸上要被抹上锅底灰,惹得满堂哄笑。新郎官还要经过选新娘、接筷子、送彩礼等考验才能拜堂迎娶新娘。整个迎亲过程要放鞭炮三次,鼓吹乐队音乐不停,热闹非凡。

         这种深入民间,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同学们对景宁畲族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对畲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让同学们更加喜爱传统文化,更加喜爱民族民间歌舞、音乐,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研究热情。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和谱系。这种谱系和文化不单单是记录在文献上,也不仅仅是保留在纪录片档案中,而是融汇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保护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担起的责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学会结合自身专业所学,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

         18日下午4时,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学硕理论组)采风与学习活动圆满结束,采风团从景宁畲族自治县驱车返回温州。

 

 


关注我们

信息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 | 院领导信箱 | 老网站
Copyright © 2007-2018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地点:温州市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音乐楼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