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学术季”第六讲:陈荃有教授作《中国古代的金石之乐》讲座
文章来源:音乐学院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   浏览人数:   分享到:

  2021年5月27日上午10时,中央音乐学院编审、教授、博导陈荃友先生受我院之邀,于我校外语楼509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的金石之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张寅教授主持,音乐与舞蹈学专业部分教师及全体研一学生共四十余人参加。

  主讲人陈荃有先生从“器”、“乐”、“礼”三角度对金石之乐的器乐特点、音乐性能、礼制内容进行阐述。

  金、石属中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分类法”之列,在《汉书•艺文志》中“金曰钟,石曰磬”,即论金、石也即论钟、磬。陈先生将钟的发展阶段概括为:滥觞期(原始社会、下及商中期、晚商)、发展期(西周)、鼎盛期(春秋战国)、衰微与转型期(秦汉、魏晋至清代、20世纪早中期)以及钟的“新生”(20世纪晚期及之后)五个时期;将磬的发展阶段概括为:远古时期至早商、晚商至西周、春秋战国至西汉、汉代至清代四个时期。钟、磬的各个阶段有其特有的特点,如钟在滥觞期的器型是从菱形到合瓦形,组合形式从单件到多件套;在发展期时出现了悬挂乐钟、规律性双音钟,且多样化编列形态初步成型。磬在远古时期至早商时期多出土于黄河流域,以天然石材打制作为单件(特磬)使用,没有固定的器形也难有明确的定音;而在晚商至西周时期的磬多使用石灰岩,此时特磬继续使用,开始出现编磬,形制也变得多样化,逐步呈现倨句顶、直边底的规范化石磬。在梳理金石之器的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陈先生还展示了众多金石的考古图片,以从考古实物的层面阐释金、石作为器乐的特点。

  第二部分陈先生围绕金石乐器的音乐性能、乐音设置以及在礼乐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进行阐述。首先,乐器的测音是十分重要的。如陈先生展示殷墟编铙的测音情况,说明“音乐上的‘一钟双音’存在于西周早期,在殷商时时没有的”这一观点。用陕西长安县普渡村的西周编钟测音情况说明在当时编钟已经有了编列和简单的旋律。除测音外,乐音的设置也是金石之乐的研究重点。在此,陈先生用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的四音音列(羽-宫-角-徵)组合说明当时周灭了商,音列中时是没有商声的。而后用郭家庙M30出土编纽说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出现商音是礼崩乐坏的表现之一。我们可从这些考古资料及相关研究中发现,无论礼盛亦或礼崩,金石乐器在中国古代的礼乐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可忽视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一种用于维护上层建筑的文化典章制度,至春秋战国时这种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受到极大破坏,学界一般称为“礼崩乐坏”。陈先生称在学界有学者曾提出过“礼崩乐盛”这一观点,学者认为礼制制度崩坏后,乐才可流向民间而渐渐繁盛。在此,陈先生展示了曾侯乙墓的俯瞰图、擂鼓墩M2出土金石乐器场景、洛庄汉墓出土金石乐现场以及明清中和韶乐钟的金石之乐四图为同学们展示金石的礼制性质。如从曾侯乙墓的俯瞰图可发现,金石之乐在墓中所占位置和面积是最重的,象征着礼乐的重要性。在此,陈先生特别指出“金石(钟磬)之乐在古代中国,体现了其多重的相互关系,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事项。”

  在交流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如周永泽同学提问道:“中国古代的金石之乐政治意义较多还是娱乐意义较多?从政治到娱乐的转变是从何时开始的?”,陈教授答道:“金石之乐应该说一直以来都不是娱乐的,从其一出现就是礼乐性质的。如一直到大清朝时金石一般都不被允许出现在普通百姓家庭中,只有在国家在场时,或说需要体现国家力量时才会出现。”除此外,其他同学还提出“西周之前礼器已经出现,是否今后可以关注西周以前礼乐的传承问题?”“乐器铙有另外一种称法,他们分别有何依据?”等问题,陈教授都一一耐心解答,不仅为同学们解疑答惑,也让讲座的气氛达到一个高潮。

  讲座的最后,张寅教授总结称“陈荃有老师给大家做了一次生动形象的讲座,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做到了言必有出,言之有据。通过介绍中国古代金石乐器的特点给大家展现了一种通过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其中学术性的归纳和规律性的总结值得大家学习。”


1043A

14653


关注我们

信息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 | 院领导信箱 | 老网站
Copyright © 2007-2018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地点:温州市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音乐楼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