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一场聚焦舞蹈教育、创作与表演的分享会在我院音乐楼201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分享会由李恒子老师主持,特邀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温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温州艺术学校艺术总监林臻宇老师担任主讲。林老师结合丰富案例,从创作取材、人才培养、舞台实践等多个维度,为现场23、24、25级舞蹈教育全体同学带来了干货满满、启迪深远的思想盛宴。

讲座伊始,林臻宇老师便提到:“温州舞蹈教育根基深厚。当地家庭普遍重视艺术素养培养,许多孩子从幼儿阶段便开始接触舞蹈训练,即便家庭条件普通,不少学生也能坚持多年深耕不辍。这些追梦少年不仅成为温州向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顶尖院校输送人才的核心力量,更让大家体会到舞蹈教育的深层价值——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职业舞者,更是能感受美、表达美,让舞蹈融入生活、浸润人格的全面发展之人。”

分享中,林老师讲述了两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位身世孤苦如“风中小草”的孩子,在艺术工作者的免费创编与排练支持下,连续三年在鹿城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更登上了央视《非常6+1》的舞台;另一位外在形象并不出众的孩子,凭借骨子里的舞蹈爆发力,在2020年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拿下了小学组一等奖。这两个故事印证了“艺术不应以先天条件设限”的理念,也让在场学子明白,舞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便是用专业与爱心为每个孩子搭建绽放光彩的舞台。

从创意萌芽到作品成型,舞蹈创作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更离不开团队协作与对细节的极致打磨。其中,“理念沟通、动作指导、反馈调整、信任建立”是团队协作的核心逻辑,而舞台上的动作精准度、表情感染力、队形整齐度,更是决定作品质感的关键。在此,林老师以一位学子的赛事经历为例,提醒大家唯有千锤百炼、让道具运用娴熟自如,才能从容应对舞台突发情况。

舞蹈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更扎根于文化——例如群舞作品《灯悠悠》的创作灵感,便源自编导对村民手工制灯的细致观察,非遗文化元素与生活细节共同构成作品的核心内涵。为还原艺术质感,创作者与学生们亲手选材、制作道具,即便双手扎满尖刺也坚持不懈,用低成本完成了高品质的艺术呈现。除了扎根生活与文化外,创作灵感还可从多种艺术中跨界汲取。林老师指出,可将绘画的色彩逻辑转化为舞台的视觉线索,借助音乐的情感融合来增强作品感染力,通过文学的意境转化来打造诗意的肢体表达,从而为作品注入更丰富的艺术层次。

关于作品创作的核心,林老师指出,主题与架构是灵魂。主题需具备明确性、独特性、延展性,就像《真理的味道》紧扣历史人物原型,让核心主旨一目了然;独特的主题能让作品跳出同质化竞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具备延展性的主题,则能通过多种形式诠释,不断丰富作品内涵。情节架构上,清晰的起承转合、恰到好处的冲突矛盾、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控,以及引人共鸣的结局升华,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在朴素意境的递进中引发深层情感共振。

分享尾声,林老师向未来的艺术工作者提出三个核心命题: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情感丰富的人;舞蹈以艰苦为底色,却能赋予人优雅气质与坚韧毅力;舞蹈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格,而非单纯培养职业舞者。愿每一位舞者,都能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坚守中收获成长,让舞蹈之美照亮人生旅途。讲座最后,李恒子老师诚挚地感谢了林老师带来的专业分享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二人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一珍贵时刻。

此次分享会通过案例讲述、理念阐释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学子们收获颇丰。未来,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将继续深化舞蹈教育教学,强化实践育人,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舞蹈教育人才,推动区域舞蹈艺术事业发展,让舞蹈之美浸润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